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首页 检务公开 检察要闻 图片新闻 检察动态 媒体聚焦 研究探讨 党建引领 检察文化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聚焦
【防诈骗安全教育】7起未成年学生被骗典型案例,请老师、家长带领孩子学习
时间:2025-07-16  作者:  新闻来源:国家反诈中心、山东反诈中心  【字号: | |

如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当下电信网络诈骗花样层出不穷,防诈骗安全教育也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一起来看看这些典型案例(案例中人物均为化名),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案例一

Part.1


李某(10岁)在其家中玩手机时,有人通过快手给其发信息,让其扫码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其按照对方要求扫码后,出现一个中二等奖的页面,随后对方以交认证金、解冻账号、任务未完成为由让其陆续向对方扫码付款3887元。其通过微信和支付宝扫码共付款3887元。




案例二

Part.2


张某女儿(10岁)拿其手机玩耍,一某书app好友发来一张图片,并称转发该图片到其他群聊即可获利200元,其女儿按照要求操作后,对方发来一个收款二维码,孩子扫码给对方转账后,对方称因其女儿是未成年人转账,导致账户被封,要求其女儿按照对方要求继续转账。其女儿继续扫对方收款二维码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18笔,共计40180元,后被李女士发现遂报警。





案例三

Part.3


李某(11岁)在网上搜索其喜欢的明星,并添加了明星的助理为好友。对方让李某给某愿公益转账后,又称其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账号冻结,要追究其责任。李某按对方指导操作,通过其舅妈的云闪付给某商城转账,被骗33035元。





案例四

Part.4


赵某(12岁)在某手游上看到一个视频说可以免费送某游戏皮肤,让其添加一个群聊。后对方发二维码让赵某用QQ扫码进入领皮肤,在确认领取的时候跳转页面变成了QQ群页面,其入群后对方说支付1.88元,可免费领取游戏皮肤。赵某通过扫码微信支付后,将支付截图发给对方,对方称其是未成年人,导致他们的商户被司法冻结60000元,需要付款用户的配合激活账户来解冻商户余额,如不配合激活操作,将向法院起诉,赵某随即在对方指导下,向指定微信账号转账3笔,共计24200元。





案例五

Part.5


郑某(15岁)想把自己的游戏账号卖掉,就在应用商店下载了APP,下载好后其将账号信息挂在APP内,没多久就有人跟他私聊,并约定好购买价格。郑某将链接发给对方后,对方称已经付过款了,但需扫二维码解绑游戏账号,其在QQ上和客服联系时,客服称需要缴纳20000元的违约金并称对方已经缴过了一部分违约金。郑某缴纳过违约金后,客服称账户被冻结,需要再转账60000元,其转账8000元后和买家联系,发现对方联系不上,郑某便在官方APP内联系客服,客服称不需要缴纳那么多钱,郑某感觉被骗随即报警,共被骗8000元。





案例六

Part.6


李某(13岁)在玩手机时,从某直播上看到可以免费领某游戏皮肤的视频,就添加了对方的QQ群。群内有人发微信二维码,称添加微信可以领取游戏皮肤,李某又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号,开始和对方微信视频,对方通过视频指导其用手机使用微信扫码支付28笔款项,导致被诈骗3106元。






案例七

Part.7


有人将张某(14岁)拉进一个卖明星签名照的QQ群,一个陌生人加了其QQ好友,对方称买卖明星签名照属于侵犯明星隐私,要其接受调查,还要进监狱,张某害怕,就听从对方指示,对方通过QQ视频远程指挥其用父母的手机在某巴APP上付款,总计通过张某父母的支付宝在某巴平台上向对方账户支付了35笔款项,共被骗15842元。


专盯未成年人的诈骗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不少家长认为,我家孩子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怎么会被骗呢?


殊不知网络诈骗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诈骗陷阱就在我们身边!导致未成年人容易上当的诈骗手段有哪些?父母应该怎样做?我们一起来了解……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

主要有四种:



免费皮肤“大陷阱”

01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红包返利“杀鱼盘”

02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防沉迷”骗钱财

03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假明星发“假福利”

04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反诈小贴士




电子游戏快乐多,网上交友便利多,互联网络套路深。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不应被诈骗分子伤害利用,希望家长多多关心孩子的动态,常态化正向沟通、交流、引导,避免孩子和家庭陷入此类骗局。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黑手,需要做到“四不轻信”和“两个保护”:


1. 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2. 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3. 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4. 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5. 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开机和打开软件的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6. 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金钱往来时,一定要多加甄别,也要多问问长辈,以免上当。同时,家长们平时也要对子女加强教育,在假期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应对复杂的网络风险,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管理和使用自己的零花钱,谨防上当受骗!







安全永远第一
请保护好自己
紧绷防范之弦
远离诈骗之害


 
12309中国检察网
举报须知   网上举报 举报查询
法律法规查询

版权所有:江西省南昌县人民检察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县莲塘镇澄湖西路518号

电话:0791-85786353 邮编:330200

技术支持:正义网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