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环境保护及公益诉讼领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发展的视角,大数据的应用,不断创新治理技术以及公益诉讼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助力公益诉讼的发展。
一是建立更加高密度多领域的互联网环境监测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往使用的一些城市环境监测点可能已无法将城市中环境污染变化情况全方位地反映出来。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密度、全方位、多领域的环境污染监测网络。在进行监测前,对环境监测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有效应用互联网的感知性、智能化以及传递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构建一个高密度、全方位的互联网监测平台,提高环保数据的导入接受、处理和分析效果,有利于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实行全面监督。
二是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环保大数据共享和处理平台。因为环保大数据繁多,实时更新,所以,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监测设备的数据储存和处理功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环保数据数量庞大,在收集和储存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数据下载速度慢、下载卡顿等问题,不仅影响数据的使用效果,还会对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搭建一个专门的公益诉讼网站,或者搭建公益诉讼监督平台,对环保大数据采取分布式的处理办法,建立一个完善的环保数据处理平台,对大量的、多种类型环保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以实现公益诉讼领域大数据平台的监测和应用。
三是建议充分发挥自媒体及流量平台对公益诉讼领域的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环保大数据处理平台的自动化水平还比较高,自媒体及互助传播平台的加入和应用可以对环保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处理。因此,各地环保部门需要建立共同的数据信息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有效地将数据管理与服务的接口进行有效整合,加强对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通过广泛收集线索,积极作为,使每个潜在的公益受损案件线索得以呈现,让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的信息,多方面关注环境问题,增强案件发现的及时性,增强公益保护的合力。 来源:检察日报